引言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
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环科院人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
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科技支撑工作强而有力,
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
成绩的背后,
是每一位环科院人不懈的奋斗。
让我们回首过往,
一起重温2023年我们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一起见证环科院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
回首过往奋斗路,起航奋进新征程!
清远市英德滃江流域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项目--支撑部门:水环境研究所
水环境研究所承担的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清远市英德滃江流域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围绕162亩试点区域,开展地下水氨氮、硝酸盐氮污染修复。针对历史遗留矿区开采工艺多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污染分布差异性大、可借鉴应用案例少等问题,水环境研究所团队通过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参数调整、效果验证等方式,创新研发了多项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专利技术,集成了“原位阻隔+原位化学耦合微生物+改进型可渗透反应墙+生态沟+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实现了污染重点区域靶向修复和末端深度修复、地表与地下污染系统治理与协同修复。项目反应墙下游地下水中氨氮较试点区域最高浓度97.38mg/L去除率达到99.7%,硝酸盐氮从最高浓度51.35mg/L降为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限值,达到设定的地下水污染修复目标,获得了主管部门A级评价。
本项目作为广东省首例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试点,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加强前期谋划+聚焦问题识别+深化跟踪评估+注重成果集成”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经济合理的“原位高效修复+反应墙长效修复+地表地下协同修复”技术模式和高效运行的“注重技术方案研究+严格施工组织管理+强化过程技术指导+实施全流程监理”工程模式,具备很强的工程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试点工程布置全貌图
深入治污一线,为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对症把脉”--支撑部门:大气环境研究所
大气环境研究所持续深入治污一线,对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症把脉”,助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全力协助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源监管和治理帮扶。支撑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区域大气环境问题分片督导帮扶、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暨擂台比武实战练兵、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监督帮扶、“四不两直”检查、省级环保督察等工作,强化监测技术应用,助力找准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大练兵和监督帮扶工作开发“蓝天智‘酷’”小程序,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监督检查情况共享和问题整改跟踪督导。
开展重点行业深调研活动。分别赴江门、惠州、东莞、湛江、广州等地石化化工和油气仓储企业开展深调研活动并编写专题调研报告,深入了解我省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排放与治理现状、梳理存在问题、提出强化治理对策建议,推动各地及相关企业提升排放控制水平。
组织技术骨干主动为地方送技术送服务。为深圳、汕头、揭阳、潮州、珠海、阳江等城市提供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建议及污染特征分析指导,赴深圳、广州、珠海、中山、佛山、湛江、潮州等多个地市开展法规标准解读宣贯10余场次、监督执法技术指导和现场调研帮扶企业100余家次。
储罐VOCs调查工作现场
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管控工程项目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支撑部门:土壤环境研究所
土壤环境研究所技术牵头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124项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之一《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绿色化改造工程及源头管控项目》(全省仅4个项目入列),并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该项目创新性提出了在产企业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三板斧”技术路线:一是源头“堵”,实施堵截有毒有害物质跑冒滴漏的绿色化改造,防止新增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二是过程“治”,对已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开展精准修复与风险管控工程,消除存量污染物的持续性威胁;三是末端“管”,实施高频次智慧化在线监测预警,对污染物反弹早发现早干预。
项目的顺利实施为石化等安全生产要求较高、现实条件限制较多的在产企业提供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的有关经验,同时,健全了技术方法体系,凝练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绿色低碳的在产企业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精准管控新模式,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经验”。此外,项目过程中应用了我院自主研发的土壤污染防治小型综合移动观测站开展快速精准调查,促进了我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依托我院专门研发的土壤污染防治小型综合移动观测站,使用集成的mip设备在忠信化工项目现场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